说说生命状态,体验酸甜苦辣咸的人生(长文)-上

Diary · 2015-03-28 · 626 人浏览

时间和经历都会促使一个人的成长,只是这个成长有快有慢。高中以后人生线条不再像过往的岁月那样不断攀升,而是开始变得弯弯曲曲了。也是从这个阶段开始,我开始和家里有了隔阂。在各种压力的摧残下,性格开始从相对的外向走向相对的内向。自信,才能遇见最美的自己。当某天,我们重新认识这句话的时候,会发现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句话!一个人想要生活的更好,一个人想要生活的更洒脱,一个人想要生活的更美,自信的确是不可缺少的。可惜的是,我相信很大一部分人是缺失自信的,包括现在的我。自信很多情况下来源于实力来源于能力来源于不服输的干劲。

生活有时候,常常是祸不单行。如果生活中的某一个方面出了问题,很可能就会波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一些经历和见证后,我很清楚要让一个人崩溃的办法。从理念上来说:最佳的办法不是在物质上怎么为难,也不是在肉体上怎么样的摧残,最好的方法是选择一种快速有效的心理摧残方法。同样的,对一个人最大的伤害往往并不是物质伤害,而是精神伤害。而精神伤害,有时候很可能是几句话就足矣搞定了。当然,伤害的程度取决于发生的场所,发生的人员之间的关系,发生的人员之间所在乎的程度,发生的波及面的广泛等等。

当一个人懂得这些后,你就会很容易的理解一些社会现象了。人毕竟是社会属性的动物,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所以会有牵挂会有爱恨情仇。对一个人最大的伤害就是情伤。精神伤害的力量很强大,辩证的看,那么精神鼓励的力量也是很强大的。只是,精神鼓励并不是简单一句话两句话就可以搞定的,更多的都是需要一个行动过程。就我自己而言,我认为能够伤害到我的往往就是那些我看重的亲人,伴侣,朋友,同学,恩人了。当然还有我自己本身。否则,一般性的人、事、物对我而言根本没什么杀伤力。生活中的一些所谓的“艰难困苦”,生活中的一些挫折一些阻力,对我而言更多的只是一种生活上的磨练罢了。我相信那句话:如果你想要获得的更多,你就必须要先经历的更多、先付出的更多、甚至先损失和失去的更多。虽然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相对的公平还是有的。

走过了青春的人们,总是喜欢跟青春有关的岁月。因为青春,所以我们年轻;因为青春,所以我们肆无忌惮;因为青春,所以我们好奇又朦胧。我想,不管是谁,我们终究会怀念我们过去的青春岁月。曾经踏入青春期的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有着太多的未知了,不管是对自身还是异性的成长以及社会上的某些情形都有着太多的好奇。青春的成长是一个很神奇的过程。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特有的青春期,因为这里会有着属于你私有的一些情感成长吧,也有可能会藏着自己的一些小秘密吧!或许,在这个时候,你一不小心就喜欢上了谁,或者你一不小心就发现了原来谁谁是这么的有吸引力。又或者,你发现自己总是会被一种莫名其妙的情感牵引着。然后,话题、焦点都开始慢慢的转移到男女生之间了。同时你会发现,你很容易被一些女生吸引着,或者发现有些女生怎么看起来是如此的漂亮。更重要的是你会好奇,你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在那一段的时间岁月里,很多人都会有了一些情感上的萌芽。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感会穿透在你的心里。只是,有些人会害羞(这应该是大部分人的表现吧)而选择默默的独自喜欢,有些则敢于表达。

其实通过对心理学书籍的一些阅读,以及不断的思考和根据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亲身感受,我懂得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状态下,可能大致的会有些什么心理状态,会有着哪些可能相通的特性。然后,我也更深入的意识到,人类的情感和思维其实是有着很多相类似的地方的。人类存在着一种很强大的感知能力:通感。

诚然,人类有着很多相似的弱点和优点。于是乎,市面上有些书就直接写成,人性的弱点或者人性的优点了。我认为,一个人要想活的更自由更快乐更圆润,心理学是必须要会点的。不管在哪一个行业,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在什么时间和人物的关系中,心理学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心理学远比自己想的要广泛要深入,力量也是无穷的。只是,对于一个过早接触心理学的人而言,很可能会被心理学搞傻掉,很可能会颠覆你的一些人生想法,也可能会让你失去奋斗的动力。你可能会发现,似乎一切也不过如此,很容易直接到达一个端点的尽头。凡是都是相对的,任何东西有好的一面也有它不好的一面。

曾经的青春之所以说是青涩的,那是因为那时的思想和情感都是相对单纯的。朦朦胧胧中的状态,总是让人有一种神秘感。青春其实也是一种态度吧!只要你认为你年轻,只要你继续追求青春的梦想,我们依然是处在青春的时代的。至少,应该要让自己年轻,要不断的与时俱进。

高中生涯,的确算是一个比较痛苦的内心煎熬的过程。有时候我觉得从我的中学时代到我大学毕业的这段期间,我像走了一趟“凤凰涅槃”。自认为高一过的勉强还行,高一的最后一次考试是文理分班考试。我不知道我在理科上面的潜力怎么样,因为坦言以前都还没全身心的去努力过,而且潮流都是选理科,最终我就这么的选择了理科班。生活中,我发现困难、挫折、不如易、不信任什么的总是喜欢一起来。也许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吧。在高中那种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的情况下,在那种知识度任务度比较密集的情况下,我发现自己很快的就感到力不从心了。面对一些课程,面对一些作业,我有时候会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的教科书和考试的对应关系会如此的奇葩。因为,教科书上很多根本没提及的知识点,在试卷上竟然就出现了。而且那些教科书上未曾提及的知识点所占的比例是如此之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通常有两种情况,或者选择认真听老师补充知识点,或者自己去买本参考书啃啃。当然,其实我很清楚,听老师讲解、补充那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点是最好的方式。只是,到了我这里,我就上课听着,能听懂多少就多少。听不懂的我就问同学去,同学不懂的我就自己再看看,再不懂就先放一边。人有时候似乎就是有点贱,明明知道不对,却就是死要面子,或者在无理取闹。当然,你要做什么事情,别人管不了,但是你做的每一件事情你必须为之付出对应的代价。关于这段过去,我真不想说太多,确实都是泪。其实我也谈不上讨厌老师或者憎恨老师,但就是不喜欢主动的去问问题。因为外界的一些因素,我总是在赌气似得跟自己说,我不相信自己不行。我相信自己是可以搞定的,因为大部分知识看起来其实也还好吧,只是量有点多。不会的东西,或者感觉有点难度的东西其实是比较少的。但是,那时候比较焦躁,父母的压力和自己给自己的压力都比较大。

在学习上,刚开始原本都还算马马虎虎。但是,曾经我就搞不懂,为什么我碰上概率后,我就倒下了,而且随着不断的累积,到后面几乎是全面的信心溃败。我发现概率是个很神奇的东西,概率开始一段时间后就把我给困住了。一开始,我发现概率还是挺简单的。但是随着一段时间后,我就有点崩溃了。因为我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自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我知道答案肯定只有一个,但是我当时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那样就是错的。而且问了不少同学,同学也无法解释,或者我感觉很牵强。因为概率问题,我的数学开始出现下滑了。确切的说是,信心什么的开始下滑了。对数学也有了一种畏惧,因为我很害怕我选择的那个切入点算出的答案是错的。整个高中阶段,早期出现问题的是英语和数学。然后,随着不自信的累积,家里的跟踪以及越来越近的高考压力,曾经的自信在一点一点的被腐蚀掉。

高二这一年,随着各种矛盾和压力的不断累加,我几乎快要奔溃了,而且我还规划好了离开这个地方的打算。我始终相信,作为正常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都是希望子女以后过的更好。但是,有些父母可能善于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也是很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有些父母可能就并不是真正的了解自己的孩子了。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有些人可能管的很严,有的人可能管的很松。从我现在的角度出发,管的严和管的松都不是最佳选择。

教育是一门大学问,可千万不能按着自己的性子来,爱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成则皆大欢喜,安享晚年;否则就很可能彼此疏远,甚至妻离子散,甚至会家庭不全。对孩子的教育,绝对要从心理上下手,而且千万不要随意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我觉得当时,在父母的眼里,我完全就是一个天天就知道玩,从来不爱学习,从来就不体谅父母的不孝子。人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的确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再加上,从现实来看,从你展现的表现来看,似乎就是这么一回事吧,从而恶性循环。有时候,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感觉很不自然,因为彼此有着太多的隔阂以及对自己有很多的不信任。久而久之,即使曾今再温馨的场面,再温暖的家都会逐渐的失去原本的味道。在我感觉无力吐槽,在我身心疲惫的时候,我是多么的想自己的父母能暂且的不管我。不再问我每次的成绩,不再一直打听我的学习情况。不过,这些都是徒劳的。有时候,我真的很想大声的顶撞父母,不过最终还是用沉默回应的比较多。

在高二的这一年,我做了三件相对比较疯狂的事情,先后顺序我就不清楚了。第一件事是:相对的绝食,我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只吃中午的一餐,死要面子不向家里要钱。第二件事是:有几个晚上把自己留在教室里奋斗,呆教室过夜而没回宿舍睡觉。第三件事是:上一级高考期间偷偷把自己反锁在宿舍,清校被锁的三天里用苹果充饥。我打心理并不喜欢做这些事情,只是有时候人的压力大了,或者心力交瘁了,或者心中有结的时候,总是需要释放一下。而且,一个人在成长的时候,没有父母、老师、亲戚朋友发现你的所思所想,没有外界的帮助,没有人分享你的痛苦,这确实是一场非常令人难受的煎熬。这段期间,我有想过离开这个世界,也是我忧郁比较深的时候。甚至我曾经在琢磨着如何在高空跳楼、割腕自杀、道路上被车撞或者吃药等等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结束自己。但是,当我曾经跑到某栋建筑的最高处时,我发现又有点不甘心,不想就这样走了。我也确实很不甘心就选择这样的离开,不甘心就这样的浪费一条生命。或者我觉得,我走之前,我应该要为社会除害,或者我应该要去救人,一命换一命等等等等。

我感觉,那段时间我随时都可以闻到死亡的气息,感受着奋斗的无力感,我对周围的很多东西都缺乏了兴趣。也许是因为自己习惯性的思考吧,也许是因为对生活对父母终究还有一些留念,所以最终我还是一不小心的活到了现在!只不过,现在是跟以前刚好相反。在那段期间,我也一直在思考人生。一直在思考人究竟是何方神圣,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才是你需要的人生。爱是什么,什么才是你需要的爱。什么是国家,什么是百姓,什么是社会,为什么要有法律制度存在,为什么自己会这么的痛苦。人与人之间到底应该是什么关系等等等等。

我认为人的情绪总是在波动的,而且也有所谓的周期,有高峰有低谷。当你几乎达到了某一个顶点后,必然就要开始下降,否则就会“粉身碎骨”。有时候,我真的会由衷的感叹,大自然和人体本身都是如此的奇妙。在高二阶段,内心的煎熬算是达到了一个心理上的小高峰,然后开始慢慢的下滑。也许是因为曾经在初中阶段翻阅过了一些相关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所以让自己更能的释怀;也许是因为和一些同学在一起,畅谈理想,一起学习的感觉让自己感到很充实;也也许是父母的付出让自己于心不忍。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育变成了一切都向分数看齐。也正是因为这个一切向分数看齐,所以注定了这个阶段是比较痛苦的一个阶段。而且,这个阶段的教育确实更多的就是一个纯应试教育,大量的作业大量的知识点大量的记忆很容易把人搞的身心憔悴。当然,如果你的学习有人引导,或者你自己比较知道如何学习,对这样的教育方式一点排斥感都没有,那可能遇到的问题也少之又少。可惜因为自己喜欢去外面翻阅报刊杂志,在一些报纸上总是会看到一些批判当前教育并揭露社会问题的文章。还有一些关于大学生毕业后无法正常就业,跟社会脱节,不能在自己的专业上就业等等的报道。自己认真想想似乎确实是这么一回事吧,所以对这种“折磨人”的教育方式颇有怨言。

对我来说,当时所谓的读书并不是自己真的喜欢,而是作为一种要完成的任务。其实我真的很希望,要是当初不要出去乱翻阅报刊杂志,不要思考那么多社会问题,从而我就不会过多的排斥着这样的方式。或者,有谁发现了我些什么问题,给我一个有效的引导也好。不过,终究只是希望,最后还是得自我折磨,然后再从中解脱。临近高三的日子,这段时间也是折磨的比较痛苦的时候。只是若抛开内心的未显露的痛苦,客观的说在现实生活中,我的表现很正常,所以似乎没人发现我会有什么问题。

那时候除去正常的上课时间和晚自习时间,其余的时间自由安排。在课余的时候,或者听着歌曲到处散步,或者跟同学瞎逛。我还是经常会跑到图书馆或者报刊亭或者邮局翻看一些杂志,看看最近发生了些什么事情,看看一些文章上的一些观点。期间,有时候,我感觉作为一个中国人很自豪,有时候我感觉作为一个中国人很悲哀;有时候我感觉社会很美好,有时候我也感觉社会很黑暗;有时候我会不自主的对一些人事物徒生怜悯,有时候我又会气氛的咒骂一些人事物。至少,我慢慢的懂得了这个社会很复杂,爱恨情仇、人性的善恶美丑远不是你可以想想的那么简单。不过,后面看的东西多了,我就会开始有选择性的避开一些东西了。比如,我会选择性的避开或间隔时间长一点的去阅读法治文萃报这些“犯罪型”的报刊杂志。想想还是小学时代读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等等这些比较美好。以前初中的时候,除去自己会去书店里借一些校园青春类小说,读的最多的就是时文选粹和智慧背囊这些书籍了,当然还有一些故事会、故事林、故事大王等等类似的课外书。然后,上了高中后,那些我就几乎不怎么看了。更多的是看读者、意林这些杂志了。而且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只要读者一出版,我肯定就会跑去报刊亭买下来,坚持了快两年吧。

在临近高三的日子里,在心理上的折磨其实只会有增无减。只是可能因为是从初中一直延续到高中,而且随着自己的思考和阅读,自己的承受抗压能力或许也都在不断增强吧。更重要的是,除去这疯狂的压力,我会习惯性的把焦点转移到其他地方。在我相对“自闭”的情况下,音乐一直都是我的精神粮食。所以,我对音乐的依赖程度是比较深的。我宁愿不吃不喝,我也不能没有音乐的伴随。说起来有些不可思议,我后来之所以会喜欢计算机,之所以会喜欢网络这些完全都是音乐在起着作用。当初很早的时候,就买了第一个mp3播放器。容量不大,才128MB,但是价格却不便宜。有了mp3后,总是需要自己去下载一些歌曲吧,一开始的时候我也是根本就不懂怎么下载!我第一次也是初中唯一的一次去网吧是在初三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在一个同学的带领下去的。而高中阶段第一次去网吧,不为别的,就是为了下载一些歌曲。跟很多人第一次接触电脑网络很类似,我第一次也不知道怎么下载。把规定的上网时间用完了,回来才发现我就下载了一两首。更重要的是我都不知道我是怎么下载的,大部分都是快捷方式。对于这个问题,我自然会带着好奇心跑到新华书店,看看书。不看还好,看了后我就发现自己控制不住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不断的扩充,不断的翻阅所有的书籍。第一次懂得下载的方式就是目标另存为。然后因为mp3容量有限,上网的时间有限,我也就很自然的想,如何可以提高下载的效率。所以会不断的探索下去,包括之后软件的推荐试用,音频格式相关,视频格式相关。最后就完全扩充到了计算机的全部,包括软硬件,系统,优化,注册表等等。那时候因为自己的同桌也是很喜欢计算机,他基本每期都会买电脑爱好者(有时候是电脑迷或电脑报)。最后的结果是,在高二和高三的这将近两年的课余时间里,我把新华书店里有关计算机方面的书籍全部都翻阅了,同时把同桌的买的这些资料也全部看过了。作为一种焦点的转移,只要有空,不想读书了,我就会跑到新华书店看书,或者自己听听歌曲。这在高三前的日子是,也占据了一小部分时间。

有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个“苦行僧”一样,带着交错复杂的心理,带着快乐带着痛苦,带着憧憬又带着自卑,一路前行。中途经历了一些痛苦的心理过程后踏上了复读的道路,一开始显得很有干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恢复到了高三的情况”。我还是依然喜欢去外面或者图书馆看看报刊杂志,偶尔的会买些电脑报这些报纸随便看看。我很难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一个人的独自成长中,发现有些问题还是没弄明白,而且还是无法独自走出自己的那个困局。有些问题可能在很多人看来完全是不可理喻或者没事找事做。比如,我还是会继续思考: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活着?我复读的目的是?我为什么要高考?高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又是这个样子的?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因为父母相对于高三的时候,不再那么的紧追着自己的成绩了。自己和老乡一起租房子,后来自己独自一间,我想说那时候的租金低的跟现在真是没法比啊。作为复读生,内心总是有压力的,而且情绪也是很脆弱的,比较容易变化无常。经常的,我很希望有个高人出来指导我一下。告诉我该怎么高效学习,或者出来督促我一下,或者告诉我该如何坚持。曾经在高三的时候,为了寻求所谓的高效学习方法,我也买了不少东西,包括英语周报上广告的一些东西。也看了同学买的那时候广告的很厉害的超级记忆法什么的。不过最终其实对我都没什么效果,因为一个人在那个情况下真的很难坚持做到,但是里面的理念我是吸收了。后来的后来,虽然自己尝试着不断努力,墙壁上床上等贴满了各种写满了要记忆知识点的便利贴。不过,最终还是无济于事吧。不知道该认为是自己相对的过于放纵,还是确实努力的不够。在不知不觉的一年中,时间很快的就过去了。而且最终的高考成绩又让人很失望,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内心早已的很害怕考试了。至少,感觉在平常的考试的时候,不应该是这样的。

二零零八年,是福建传统志愿录取的最后一年,也是足够坑爹的一年。本科录取竟然被刷了,我实在是很不甘心去读大专,作为我自己的最低要求和以后发展的需要,我认为无论如何也是要一个本科学历才对得起自己。在本科生都如此泛滥的情况下,自己连这个最基本的条件都没达到,以后被刷被阻碍的就更多了。我对自己说,你现在需要冷静的思考。我对自己说,即使我现在去上了大专,我终将也是会去升本的。而且,在时间上都是五年。为什么不在来一年,努力的考个好点的本科学校呢?所以,就有了第二次复读,虽然依旧在考场上失败了。第二次复读不是我自己想选,而是我没得选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习惯了一个人的徒步行走,慢节奏的行走。曾经很喜欢呆呆的坐着,就相当于是一个宅男吧。不过,经历了这些后,我开始变得不喜欢宅了,比较喜欢漫无目的的走走,看看沿途路上的一草一木。那个时候,我也几乎不再外出看什么新闻报刊杂志了。因为静静的想想那些此刻是否对自己很重要?得到的答案是似乎一点都不重要了,所以何必要再去看。至此一直到现在我都没再怎么主动的去翻阅一些报刊杂志了。

你来大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是全方位的提升自己的内在认知、身体素质,以及各方面的能力。所以核心是学习,一切向学习看齐,向工作看齐。但是作为大学里的一个生活组成部分,个人还是建议去参与下社团学生会活动。或者如果不想参与这些的话,建议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支教、参与一些更有意义的公益团体的活动等等。

只有在奋斗中的人才会受人尊重,所以请学会自我奋斗。网络上有句经典的话语:当你学着舍友懒床,殊不知人家就等着毕业进爸妈公司做高管;当你学着朋友矫情,殊不知人家除了感情其他都不用自己担心了;当你学着闺蜜刷街购物,殊不知人家有个拼命赚钱供她花的男友。在需要埋头种地的时候,误入了别人家的果园,就以为自己已经收获整个秋天,这才是最大的作死。还有,在上了大学后,你才会发现,原来我们身边充斥着太多的“谎言”了。什么想出国的话多参加一些社团,国外不喜欢成绩太好的学生;什么以后工作的时候看的是能力,现在学的这些专业相关的东西都没用;什么没事就应该做家教、发传单、出去打工,早点融入社会才能为以后找工作积累经验;所有的大学毕业之后都一样等等这些都是坑死人没商量的。当然,请允许我补充一句,这是相对的。大学生活确实是很美好,美好在于,你在相对青春的时候遇上了富有青春气息的同学并与之一起享受着青春。大学里还有一样东西也是很美好的,那就是某些情感,虽然事实上自己并没有真正的经历过。

我觉得在大学的这四年里,给我最多的就是没人打扰的自我自由思考的时间。给了我一段相对清闲的人生时光,也让我在后期陆陆续续的打开了那个内心枷锁,让自己的自信开始回升。大学四年,自己认为过的很平淡,一切都显的很平常。不管是成绩还是生活,都没有所谓的特别突出也没有所谓的垫底。大学四年,其实很不习惯叫前两级的学长学姐,所以大多情况下我都是直接叫名字,或者某某哥某某姐。我想你们现在会知道是为什么了!我很感谢上天让我在大学校园认识了一些还不错的同学。我也很感谢一些人的关心和信任,感谢你们的不嫌弃,感谢你们的陪伴,感谢你们参与了我相对安静的一段人生。

也许,我应该感谢这四年相对清闲的大学时光。因为曾经生活的不易,所以我总想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活的这么的累的根本原因,所以一直会思考一个大主题:人生与社会。曾经在高中后期的时候,我开始不断的自卑起来了。有时候,我看到一些关于自己高中时的图片时,我总是想把它删了。因为那时候是显得如此的无精打采,那种无精打采也延续到了大学里的很长一段时间,也也许是一直到现在。生活中,其实我很喜欢以一个“外人”来看待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及所展现的一些东西。所以,换位思考,我大概懂得自己在别人眼中大致的一种情况。只是,我那时候暂时无法独立的去改变些什么,也不敢迈出那一步。我总是会害怕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和很会过分的为自己寻求心理上的开脱。经过了那些长达七年(2+3+2)的“精神摧残”后,我的确也变得“沧桑”了,不管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自高考结束后,从起初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到大学后期。我感觉我的大脑、我的思维很容易出现短暂的短路或停顿的状态,特别是在一些公共场合更是严重。有时候,我想表达一些言语,但是当我说完一句话的时候,下一句却“忘了”,需要卡壳几秒钟我才可以顺利的说出话。在曾经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一直怀疑自己是否病了,而且已经是病入膏肓了。我觉得,我曾经是一个严重的神经衰弱的人。

进入大学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缓冲后,我开始了继续思考人生的道路。面对生活中的很多的问题,我都喜欢问一个为什么。只是,在寻求这些“为什么”的过程中都只能是独自一人在思考。因为很难找到与你有共同想法的人,很少有能与你深度共鸣的人。大部分同学不是在游戏就是在做着其他的事情。所以,在大学四年期间,其实我的内心是“非常孤独”的。曾经在高中的时候看的一些书籍和方法,在那时候并没有给我带来实际的多少帮助,但是在我“冷静”下来后的大学里,却是多多少少给了我一些助力。

有一段时间,当我看到一些社会现象,当我看一些发生在身边的现象时,我常常会想一下: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结果?这样的结果是必然的么?造成这样的结果的根本原因或者说事件的本质是什么?而在造就这些现象的过程中,哪些又是人的因素?哪些又是社会环境的因素?是一直就有的还是最近才有的?这样的现象又透露出了什么新的趋势?然后,我们该如何应对?有几种方法执行效率和成本怎么样?我总是会层层递进的思考一些看似很无聊的问题。当然,作为当时的情况是,我只是想想,有些想通了就想通了,没想通也就过了。而且,正常情况下,有些问题其实是在反复的思考中。

当然,有些问题,是很难得出自己想要或者满意的答案的。比如,人生的意义,你活着是为了什么?类似的这样的问题,会随着人们的经历阅历不断的改变,故答案也在不断的变化着。一开始其实就是思考身边的一些人事物,还不敢过分的审视自己。不过随着客观理性的深入,很清楚的也知道“自己”这道坎终究是要过的,然后慢慢的就会把焦点重新移到了自己身上。所以,后面我决定把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经历,重新审视和梳理一下,所以就有了上次的那十几万文字。

尝试客观理性的分析解剖一下自己的过去。想想自己过去经历了些什么?那些经历自己满意么?那些经历出现了些什么问题?那些问题是自己的问题还是父母的问题还是社会的客观因素问题?自己又是如何对待的?为什么会选择那样对待?那样的对待好么?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处理方式?不同的对待方式使你分别失去和获得了什么?以后该怎么继续?

到了后期的后期,我就会继续不断的思考和验证如何让自己更好的思考与学习,提升学习能力本身,回归本质的学习。以及我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要怎么样的生活?该如何去实现去面对?我该怎么样“追、赶、超”?等等。

当然,这些变化是一个漫长的痛苦的自我救赎。我不是什么圣人,我也只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凡的凡夫俗子。所以前进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些认知,甚至是前不久才真正的意识到,才重新的有了新的认识。我很赞同那句话:阅读和旅行是最能改变并快速提升一个人心境的两种方法。当然,一个人经历过了“生死”,经历过了大难,也会快速的“长大”。

因为曾经的那些精神煎熬,自己的性格和习性变得相对的内向了。但是,我内心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很喜欢让自己活跃一点,只是我感觉很难独自的迈出那一步。而且,我还需要练习一些东西。比如:我知道微笑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是发现自己笑起来时总是很不习惯,或者感觉笑起来很难看,或者脸上的皮肤很僵硬,表情不自然等等。这些都是因为,“太久没笑了”。所以,有时候自己想笑的时候我可能会选择不笑了,更多的都是选择相对严肃的表情出现。我也很认可那句话,爱笑的人的生活质量肯定不会差到哪里。

大学期间,的确很喜欢思考,但是思考的道路上我又是一个孤独者。故慢慢的,我选择了一个人“独行”。每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我总是喜欢出去走走,看看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在发生些什么。我喜欢到处转转,跑到公园或者人多的地方,看着人来人往并感受着其中生命的气息。我喜欢到处散步到处游荡,欣赏每一处自然的社会的或是人文的景观。我有时候,常常会坐在某个座位上或者呆在某个角落里,观赏着一些人的行为与交谈。有时候是木讷的发呆,让自己放空;有时候会猜想TA们在想什么,接下去会干些什么;有时候会看看TA们的表情、动作和语言等等是怎么样的一个关系,并尝试着看能否得出一些规律性和通性。总之,在自己大学相对空闲的这段时间,自己想了很多很多可能你们认为是“稀奇古怪”的问题。在生活中曾经碰到的,未想明白的以及新遇到的人事物,都会想想。包括生命、国家、制度、教育、社会、历史、鬼神、心理、逻辑、人性等等等等。

人的追求或者想要达到的层次境界跟一个人的思想、视野、朋友圈等有着巨大的关系!读书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吧:我不懂是否对于很多人而言,这些所谓的读书只是在为今后的几十年做前期准备,而且似乎工作就是接下去的人生了。似乎对他们而言,这些读书本身就不是生活的常态,不是生活的组成部分,而那些就业工作等等才是生活的核心所在。在一些人的眼里,读书阶段似乎可以忽略,不占据人生的比重一样。当然,读书读太多也不见得就是好事,这要看你读的是什么是否有去思考,否则你就是一个书呆子。我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些人的心态扩大人的视野,可以提高人的幸福指数和内在修养。

一个人,一生是否能活出自身的意义,并不是自己有多少的钱和权,并不是你的学历有多高,而是你给了你的亲人朋友老师同学社会多少的关心和爱护或者帮助。那怕是感觉上的,你的生活才会有更多的快乐,才有更多的意义。我认为不管是什么学历,都应该需要不断革新自己的思想和提高自身的素质、开拓视野,并回馈、感恩身边尊敬你关心你对你好的人。

大学后期,曾经关于是否考研这个问题,我有跟一些曾经的老同学聊过天。有些说考吧,有些说工作吧!最终,我的答案是:任何东西都是相对的,而且跟专业有关系。但我似乎也接受了这样的一种观点:“现在有机会让你继续读书的时候,就应该继续读到至少硕士。否则,当你出来工作的时候基本上再没有读的机会了,当然主要是你会没心思读了。”

准备考研前,在关于家庭情感的问题上。我总是认为一个稳定的家庭总是需要有一个事业的保证。大学里我没谈恋爱除了一个相对的不自信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事业问题。至少,现在如果要我结婚的话,我觉得要有一个前提,就是两个人要有相对稳定的获取经济的能力。否则,没有经济基础的婚姻,终将会是灰飞烟灭的。没有一个正常的女人会喜欢没有事业的男人。当温饱都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你觉得你们在一起的生活会好么?会长久么?所以就更不要说那些浪漫,生活情趣等等了。

经历了半年的考研生涯,如果你现在问我失去了同时又得到了什么?我想我会这样回答:

关于失去的部分:我觉得主要是失去了很多参与校招的机会,失去了专门为就业而准备的黄金时期,失去了自己可以随意放纵享受大学时光和出去旅行的最佳时机。关于得到的部分:通过考研,我重新更正了一些自己的观念和曾经一些学科的概念,特别是高数理论。通过考研,我发现我重新认识了考研本身,更新了一些认知。而且如果以后工作上有需要,或者需要考什么证,我觉得我一点都不会畏惧这些;如果职业上不需要,那我也不在纠结于这些东西。考研重新拟补了大学期间相对的“无所事事”,我又充实了一下大学生活,并似乎习惯了坚持。更重要的是我内心相对的释怀了。因为最终复习阶段时间不充足,所以在考数一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就这样的提前结束了。但是当看到自己分数的时候,还是依旧会触动一下。

任何东西,都是有得必有失的。既然选择了,就要输得起,而且这确实也没什么大不了。认真想想也不算失去了什么,想想很多人在这段时间无聊的要死,依旧也什么事情都没干,我心理就安慰许多了。在人成长的前进途中,需要自己不断的接受、调整和适应很多心理状态。

毕业后,因为大学期间基本不曾怎么实质性的外出过,不少时间也都耗费在了学生会以及社团上。工作不久后的某天,某同学说给我寄明信片,于是我知道了她打工换旅行去青海湖的事情。受此影响,那些被压抑的东西很难被继续抑制了,所以我很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和自己网络上看到的究竟有些什么差别。我得亲自感受一下才行。反正我此刻的一切都是未知和不确定的,工作和环境也谈不上喜欢,所以我决定辞职一路北上,让内心真正意义上告别大学时代。

因为我有把相关信息发到自己的QQ、微博等地方,而我那些地方又都和父母都互为好友了。所以,当父母看到信息后,打了电话给我,我也很坦诚的跟他们说了我接下去要做什么。但得到的回答是批评和责备,给我的要求是不要出去玩,先把工作稳定了再说。我理解父母为什么这么说。电话里,我没有直接说去,但也没有说不去。不过我认真又认真的想了好久,我还是决定出发。其实我非常讨厌过去那个所谓的“乖孩子”,我也常常憎恨曾经的自己总是喜欢替别人想太多而失去了很多自己的该有的行动。我觉得始终都要改变些什么,不管父母怎么想,不管伤心还是气愤,我要突破自己。人生路上总是需要那么几次,说走就走。

可能有些人认为穷游就是花钱出去旅游,特别是父母那一辈。但是对于我而言,更多的只算是看世界和体验世界的一种方式。我想最后的某一天父母终会理解自己的。我非常的不希望父母伤心,但是有些情况下我也无可奈何,就像曾经的中学时代一样。也许,不单单是自己,父母也是需要点“打击”,然后才能“成长”。我非常认可一句话:“说到底让父母放心的办法就是,不要欺骗他们。而是证明给他们看,你拥有出行的能力,而且旅行能让你成长,让你变得更好。”但是,因为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下思考的人,经常是很难达到“认知统一”的。所以,我曾经一直问自己,我是否该选择对父母“隐身”。内心里,我宁愿完全把自己暴露在父母目前,而不愿去选择对其隐瞒。但现实是,你若完全暴露,你们会增加很多矛盾。大部分父母终究是关心孩子的,他们的心是最偏向孩子的。所以只要让他们看到感受到你的改变,一切就会变得容易起来。但这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这过程还可能会很痛苦。

旅行是一种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体验自然,感悟人生,不惧怕遭遇雨雪风霜和艰难险阻,把一切都视为人生的一种经历,一种体验。随遇而安,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沉着应对。旅行如品美酒,要调整心态,放慢脚步,更注重的是漫漫旅途中的细细品位和观察,以获取新知。所以也可以说旅行没有终点,行者永远在路上。旅行在一个人独行的时候,会有独特的眼光和思索。相伴而行时,可以彼此分享与交流。而令人身心愉悦的自然风光和异域环境,又使行者容易敞开被禁闭的心扉。古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认为把读书和旅行结合起来可谓理想和完美的人生。实际上旅行如人生。人生也是一次长途旅行,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发现新的领域,而在于拥有新的目光。我们也可以说真正有价值的人生之旅不在于拥有权势或金钱,而在于拥有精神、智慧和道德的力量。

在没有熟悉面孔的陌生城市里,没你们想的那么轻松。从福州沿着沿海省份一直到北京,一路上除了两个老乡是曾经见过面的,其他的都是第一次见面。孤独感,陌生感,安全感,漂泊感,无助感,迷茫感常常若隐若现,而且你还要学会自我照顾自我防护自我分析甄别一些人事物等等。一个人在外,也考验着你的身体素质和你的生存能力。人们很多看到的仅仅是表象而已,内在的东西却很少考虑。很多表面看起来很爽很令人羡慕的事情,实际的真相可能会是苦不堪言。我平均下来每天至少步行八到十个小时。我中途因为想赶时间而被拐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转车,但却没车了,所以在一个意外的陌生的小县城呆了一晚。我有那么两天,相当于一天都没吃什么东西,因为没适合自己消费的快餐馆。我中途有因为无聊试用被强制消费过等等。

其实,一个人出行,背着个包挺麻烦挺累的,特别是你没确定住宿的时候,因为我是走到哪就是哪的。在穷游的过程中,慢慢的发现对一般的景点都失去了兴趣。在穷游的道路上,我更多的是感受城市本身,通过步行、公交、地铁的方式感受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顺带看一下城市里的一些著名景点。出去后发现学生证的作用是巨大的,几乎所有的景点都是五折。我在绍兴买了唯一的通票,在杭州花了一天的时候走了西湖。在朋友的建议下,在西塘感受了一下古镇的韵味。在上海感受魔都的繁华,看看所谓的夜上海的美景。在苏州看看寒山寺,枫桥夜泊,苏州园林等等书本上描述的东西。在南京看看中山陵,看看这个六朝古都是什么样的。在青岛看看海边城市的风格(我发现跟厦门还真是有点类似)。在泰山体验夜登泰山的另类新鲜刺激。徒步北京长安街感受各个总部及国家政府部门等等的气派建筑,亲自看看曾经那些一直出现在生活中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央视的所在地,以及在北京经历了目前人生中的唯一一次在公测里刷牙洗脸洗头的经历。

亲自走过后,你才可以感受到南北方在地理和人文上确实存在不少差距。你会发现家乡其实真的挺落后的。你会知道很多的地方,其实公交真不便宜。你会切身感受到上海那种高楼大厦,真正的都市风格。你会发现北京到处都是武警,到处都是高级别的大楼、部门、机构,到处都可以看到历史的痕迹,感受到古代帝都的厚重史等等。之后,当你嫣然回首,就会切身感受到自己真的太渺小了。视野和高度可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多,得赶紧努力才行。其实城市中心本身都很类似,除了部分风格。有些风景,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出去走过了,你就会直接的感受到,其实你就是一只菜鸟的菜鸟。最后,因为是一个人第一次出去,所以行程上其实也有点赶,后面心理上也有点疲倦了。而且,在当时,也会对找工作有些顾虑。

不过,现在想想其实根本没那个必要。这次出行,我觉得自己更多的是像一个探路者一样,匆匆的行走了感受了一些东西。我想我的人生旅行才刚刚开始,接下去我还会继续旅行,继续到其他的地方。旅行其实也不需要去很远的地方,因为旅行更多是是一种心态。其实我也很希望可以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然后再去国外转转。我不鼓励每一个人盲目的去穷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你可以完成自己的个人责任后再出发,其实何时看这个世界都不晚。旅行不只是青春的特权,而美好的风景永远会在那个地方等你。

穷游结束后,我就继续开始了自己的旅途,离开福州来到了厦门以一个局外人的姿态感受着厦门这座城市,同时用心的去感受自己的内心想法。

渐进的,发现自己似乎也习惯了一些行为。一个人外出徒步的时候,会时不时的寻找一些斑马线或者规则的地砖,然后压着斑马线或者地砖行走。俨然自己就像个小孩一样,自己追寻着自己的童心。喜欢做靠边的公交位置,并且总是喜欢打开窗户,呆呆的望着窗外流动的风景。一个人的时候,总是喜欢徒步。在鼓浪屿上把环岛路走完一圈,再继续走遍每一条巷子,直到夜幕降临。在环岛路上的沙滩上徒步,不久就把环岛路完整的走完了一遍,从观音山出发一直徒步到轮渡,从早上徒步到夜幕降临。而今年(2015年)的1月3号又跑了全程厦马,从五通灯塔公园到厦大白城环岛路,然后折返,也很高兴收获了这枚2015厦马的奖牌。很喜欢站在人群中央扫视一圈周围环境的感觉,那种闹中取静的感觉很宁静很享受。经常去海边的沙滩上自由的慢步、吹着海风、听着海浪的声音、看着行人、看着情侣、看着夕阳,那种感觉很放松很美好。喜欢拿着手机拍照,喜欢拍些风景,但更喜欢拍些包含个别人物的场景。特别是喜欢拍一些情侣、一些富有青春气息的画面、一些富有美好意境的风景,感受这些光与影的完美结合,感觉这些特别的温馨特别的唯美特别的真情。喜欢去图书馆看书,喜欢回归“原始”。逐步的把焦点转移到了适合自己成长的方向,喜欢看包括身体、心理、情感、思维、经济等等方面的书籍。厦门图书馆,确实是个好地方。

Theme Jasmine